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十三章兴礼教东宁建圣庙(1 / 15)

西元一六六五年明永历十九年

这年七月,勇卫h安病卒,得年未满五十。郑经闻讯大感悲恸。

三年前,郑经与叔父郑淼争夺延平郡王的继承权,郑经在惊涛骇浪中继位,功臣除了陈永华与周全斌之外,台湾方面就属h安襄助最多。当时h昭与萧拱宸率众抗拒郑经,台湾诸将多按兵不动、心存观望,唯独h安亲领所部援助周全斌,力战h昭部队,并迎郑经进入王城。

郑经入主台湾之後,h安所统领的勇卫亲军更成为郑经麾下最为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,协助郑经扫平大肚番王的反叛。对於稳定东宁政权,发挥了莫大的助益。

如今h安病卒,自然让郑经哀痛不已。除了传令厚葬之外,郑h两家更在数年之後结成亲家,郑经将自己的长nv与次nv嫁予h安的两名儿子。

至於h安所留下的勇卫一职,郑经决定让谘议参军陈永华兼领勇卫。陈永华原本官拜谘议参军,已是东宁朝中参军之首,如今更兼统领「勇卫军」这支最为骁壮的jg锐部队,可说是集军、政大权於一身,可见郑经是何等倚重陈永华。

自从随郑经迁来台湾之後,陈永华便致力於裕国裕民之策。不但亲历南北二路,巡视各社、镇抚诸番,更劝各镇开荒垦田、广植五谷,以蓄积粮稼;植蔗熬糖、煮海为盐,以广兴贸易。於是,岁收丰熟、民用富足。

八月,陈永华兼领勇卫之後,有感於台湾如今丰衣足食、民生安定,心想该是贯注教育、培植人材的时候了。於是启奏郑经:

「启禀郡王!如今台湾开辟业已就绪,屯垦亦略有成法。永华恳请郡王兴建圣庙、设立学校。」

「台湾洪荒新创,不但地方狭促,而且人民稀少,姑且暂待将来吧!」郑经说。

听郑经有意暂缓自己的提议,陈永华再向郑经进言:

「昔成汤以百里而王,文王以七十里而兴,岂关地方广阔?实是国君好贤,能求人材以相辅佐啊!如今台湾沃野数千里,且远滨海外,假使国君能举贤以助理,则十年生长、十年教养、十年成聚,三十年即可与中原相甲乙。何愁其狭促稀少?如今人民既已足食,则当教之,若使人民逸居而无教,则与禽兽何异?因此永华恳请郡王择地兴建圣庙,设立学校,以收人材。庶国有贤士,邦本自固,而世运日昌啊!」

於是郑经大悦,允从陈永华所奏。

这天夜里,郑经却差人密招陈永华前来郡王府邸的书房。陈永华推门入内,郑经早已在此等候多时,桌案上的烛光将郑经略显不耐烦的脸孔照耀得一片通红。

「郡王星夜急招属下前来,不知有何要事?」陈永华问。

「复甫,你我之间就不必如此多礼了。我之所以这个时候找你来,确实是有一件事情交代,但我不想在众文武官员面前明讲。今早你奏请兴建圣庙,我准你所奏,但有一事你务必遵从。」郑经说。

郑经摊开承天府一带的地图,平放在桌案之上,右手举起案上烛台,凑近地图。

「我要你将圣庙兴建於此。」

郑经说着,左手指着承天府东南,一个名为「鬼仔埔」的地方。

稍後不久,当两人的密谈结束,陈永华返回府邸的途中,心里不断思索着郑经的要求。他不明白为何郑经一定要圣庙兴建在那个地点,甚至亲自在地图上详绘了圣庙的平面图,并且要求圣庙的所有建筑物都必须按图配置、分毫不差。更让陈永华不能理解的,是郑经要求他在挖掘圣庙地基时,务必执行的一项任务。

对於郑经交办这些任务的用意,陈永华并无过问,仅要求在圣庙旁增建明l堂作为讲学之用,而郑经也同意了这个请求。

陈永华对於「明l堂」有着无法磨灭的情感。几年前清军攻陷陈永华的故乡同安城时,父亲陈鼎就是在明l堂自缢的,当时陈永华先是奉母逃亡,待城陷数日之後,为寻父亲屍首,陈永华还化装成和尚,冒险潜入清营,终於背回父屍殓葬。

今夜,谘议参军书房里的烛火彻夜未熄,陈永华在一本手札上记下了稍早郑经所交办的任务。这是陈永华长年以来的习惯,就如同杨英记录着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十三年来的亲身经历。自从与郑成功一同创立了天地会後,陈永华便养成了将重要会务记载在这本手札里的习惯,有时候也会写进一些他认为有必要留下记录的官务。

就在郑经批准陈永华奏章数天之後,承天府的宁南坊开始大兴土木,日夜赶工地掘地竖基。

对於陈永华独揽大权,可不是东宁满朝上下皆所乐见。

「蔡添,我要你监视陈永华一举一动,你这个时候跑来我宅邸做什麽?」

冯锡范脸se有些不悦地对着眼前这个举止猥琐的男子问道。

「冯侍卫,小的就是来回报有关陈参军的情报啊!」蔡添说。

蔡添的腰弯得不能再弯,躬身回禀冯锡范,那卑躬屈膝的模样,就只差双膝没有着地。

「你是不会差人来报吗?我知道不想被他人撞见你私下跑来见我呀!你来了,谁去监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